返回书页

唐宋传奇

关灯
护眼
第一百八十六章 才子苏东坡(1 / 2)
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
话说四川眉州,古时谓之蜀郡,生出个博学名儒来,姓苏,名洵,字允明,别号老泉。老苏生下两个孩儿,大苏名轼,字子瞻,别号东坡;小苏名辙,字子由,别号颖滨。二子都有经天纬地之才,博古通今之学,同科及第,名重朝廷,俱拜翰林学士之职。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。称他父子谓之三苏。

苏洵发奋虽晚,但是很用功,《三字经》里提到的“二十七,始发奋”就是他。苏轼的“轼”原意为车前的扶手,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,不可或缺之意。苏轼生性放达,为人率真,深得道家风范。好交友,好美食,创造许多饮食精品,好品茗,亦雅好游山林。

嘉佑元年(1056年),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、十九岁的苏辙,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,于嘉佑二年进京应试。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,策论的题目是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,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,使他只得第二。苏轼在文中写道:“皋陶为士,将杀人。皋陶曰杀之三,尧曰宥之三。”欧阳修叹赏其文,却不知这句话的出处。及苏轼谒谢,即以此问轼,苏轼回答在《三国志·孔融传》中。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,苏轼答:“曹操灭袁绍,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。孔融云:‘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’。操惊,问出于何典,融答:‘以今度之,想当然耳’。”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道:“此人可谓善读书,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。”

却说苏洵又生一个女儿,名曰小妹,因他父兄都是大才子,朝谈夕讲,无非子史经书;耳闻目见,不少诗词歌赋。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小妹自然也才华出众。看看长成一十六岁,苏洵立心要选天下才子与之为配。

忽一日,宰相王荆公着堂候官请老泉到府与之叙话。

王荆公,讳安石,字介甫。初及第时大有贤名。平时常不洗面,不脱衣,身上虱子无数。老泉恶其不近人情,异日必为奸臣,曾作《辨奸论》以讥之,荆公怀恨在心。后来见大苏、小苏连登制科,遂舍怨而修好。老泉亦因荆公拜相,恐妨二子进取之路,也不免曲意相交。

是日,老泉赴荆公之召,无非商量些今古,议论了一番时事,遂取酒对酌,不觉忘怀酩酊。荆公偶然夸能:“小儿王雱读书只一遍,便能背诵。”老泉带酒答道:“谁家儿子读两遍!”荆公道:“到是老夫失言,不该班门弄斧。”老泉道:“不惟小儿只一遍,就是小女也只一遍。”荆公大惊道:“只知令郎大才,却不知有令爱。眉山秀气,尽属公家矣!”老泉自悔失言,连忙告退。荆公命童子取出一卷文字,递与老泉道:“此乃小儿王雱窗课,相烦点定。”老泉纳于袖中,唯唯而出。回家睡至半夜酒醒,想起前事:“不合自夸女孩儿之才。今介甫将儿子窗课嘱吾点定,必为求亲之事。这头亲事,非吾所愿,却又无计推辞。”沉吟到晓,梳洗已毕,取出王雱所作,次第看之,真乃字字珠玑,篇篇锦绣,不觉动了个爱才之意。“但不知女儿缘分如何?”遂隐下姓名,分付丫鬟道:“这卷文字,乃是个少年名士所呈,求我点定。我不得闲暇,转送与小姐,教他批阅完时,速来回话。”丫鬟将文字呈上小姐,传达太老爷分付之语。小妹从头批点,须臾而毕。叹道:“好文字!此必聪明才子所作。但秀气泄尽,华而不实,恐非久长之器。”遂于卷面批云:

新奇藻丽,是其所长;含蓄雍容,是其所短。取巍科则有余,享大年则不足。

后来王雱十九岁中了头名状元,未几夭亡。可见小妹知人之明,这是后话。

小妹写罢批语,叫丫鬟将文卷纳还父亲。老泉一见大惊:“这批语如何回复介甫!必然取敝。”却好堂候官到门:“奉相公钧旨取昨日文卷,面见太爷还有话禀。”老泉此时手足无措,只得将卷面割去重新换过,加上好批语,亲手交堂候官收讫。堂候官道:“相公还分付过,有一言动问:贵府小姐曾许人否?倘未许人,相府愿谐秦晋。”老泉道:“相府请亲,老夫岂敢不从。只是小女貌丑,恐不足当金屋之选。相烦好言达上,但访问自知,并非老夫推托。”堂候官领命回复荆公。荆公看见卷面换了,已有三分不悦。又恐怕苏小姐容貌真个不扬,不中儿子之意,遂将姻事阁起不题。

因相府求亲不谐,小妹才名播满京城。以后慕名来求者不计其数。老泉都教呈上文字,把与女孩儿自阅。也有一笔涂倒的,也有点不上两句的。就只其中有一卷,文字做得好。卷面姓名叫做秦观。小妹批四句云:

今日聪明秀才,他年风流学士。可惜二苏同时,不然横行一世。

这批语明说秦观的文才,在大苏小苏之间,除却二苏,没人及得。那秦观字少游,扬州府高邮人。腹饱万言,眼空一世。生平敬服的只有苏家兄弟,以下的都不在意。看了小妹批句后,不由心中暗喜。又想道:“小妹才名得于传闻,未曾面试,又闻她容貌不扬,不知是何等鬼脸?如何能见她一面,方才放心。”打听得三月初一日她要到东岳庙里烧香,不如趁此机会觑个分晓。

这天五更时分,秦少游就起来梳洗,打扮个游方道人模样:头裹青布唐巾,身穿皂布道袍,腰系黄绦,足穿净袜草履,项上挂一串拇指大的数珠,手中托一个金漆钵盂,侵早就到东岳庙前伺候。天色黎明,苏小姐轿子已到。少游看见了,虽不是妖娆美丽,却也清雅幽闲。焚香已毕,少游却循廊而上,在殿左相遇。少游打个问讯云:

小姐有福有寿,愿发慈悲。

小妹应声答云:

道人何德何能,敢求布施!

少游又问讯云:

愿小姐身如药树,百病不生。

小妹一头走一头答应:

随道人口吐莲花,半文无舍。

少游直跟到轿前,又问讯云:

小娘子一天欢喜,如何撒手宝山?

小妹随口又答:

风道人恁地贪痴,那得随身金穴!

小妹一头说,一头上轿走了。

秦少游那日看了小妹容貌不丑,况且应答如响,其才自不必言。于是择了吉日亲往求亲,老泉应允,少不得下财纳币。此是二月中旬。少游急欲完婚,小妹不肯。叫他大试后再来。想不到秦观一举成名,中了制科。到苏府来拜丈人,就禀复完婚一事。老泉笑道:“今日脱白挂绿,便是上吉之日,何必另选日子。只今晚便在小寓成亲!”东坡学士也从旁赞成。

这天晚上月明入水。少游在前厅送走客人之后,迳自回房,可是在他正要进房的时候,发现房门紧闭,推也不开。正在纳闷之际,回头发现庭院里的一张小桌上整整齐齐的摆着笔墨纸砚,心中更是奇怪,正当他犯疑之时,只见房门开处一个丫鬟闪了出来。

丫鬟来到少游面前,行礼之后,对少游道:“奉小姐之命,有三个题目在此,三试俱中,方准进房。这三个纸封儿内便是题目。”说完,丫鬟打开第一个纸封儿,将题目取出交与少游。少游只见上面是一首诗:钢铁投洪冶,蝼蚁上粉墙,阴阳无二义,天地我中央。每句打一字。少游看过之后,会心一笑,心想:“这要是换作别人,肯定猜不出是什么意思。这分明是在说我假扮道士一事。于是他提起小桌儿上的笔也写下一首诗:化工何意把春催?缘到名园花自开。道是东风原有主,人人不敢上花台。写完将答案交与丫鬟送进去。里面的苏小妹看完少游的“答案”,见每句的首字合起来正是“化缘道人”四字,心想少游果然名不虚传。就这样,少游顺利通过第一关。

接着丫鬟又把第二个“试题”交与少游。少游一看仍然是一首诗:强爷胜祖有施为,凿壁偷光夜读书。缝线路中常忆母,老翁终日倚门闾。只不过这次在下面多了一句“每句一人名”。少游心想,这样简单的题目,也太低估了我的智商。于是在下面写了孙权、孔明、子思(孔子的孙子)、太公望(姜子牙)四个名字。答案无疑是对的。

少游见前两个题目已顺利过关,想必第三个题目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。于是他打开第三个题目,可是这一次他傻了眼。只见上面写着“闭门推出窗前月”,要求对出下联。少游左思右想,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的下联来。正当他面对着一个水缸苦思冥想之时,苏轼悄悄走来了(其实这次“考试”,本就是苏轼兄妹两人设计好的),他看见少游苦思不得其解,遂在地上捡起一块儿石头儿朝少游面前的缸中扔去。“噗通”一声,水缸中天光月影顿时一片混乱。少游见此情景,灵机一动,提笔写下“投石冲开水底天”一句交与丫鬟。

丫鬟走进房中,不一会,只听“吱呀”一声,房门大开,丫鬟端着三杯酒来到少游面前说:“才子请满饮三杯,权当花红赏劳。”少游经过这番“考试”,心中意气扬扬,于是一口气喝了三杯酒,方才与小妹同房。正是:

聪明女得聪明婿,

大登科后小登科。

后来少游以才名被征为翰林学士,与二苏同官。一时郎舅三人并居史职,古所希有。

后来苏小妹先少游而卒,少游思念不置,终身不复娶。

苏东坡认识一位道友,叫做佛印禅师。你道这禅师如何出身?他是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人氏,姓谢名端卿,表字觉老,幼习儒书,通古今之蕴。一日应举到京,东坡学士闻其才名,每与谈论,甚相敬爱,遂为莫逆之友。

忽一日,神宗皇帝因天时亢旱,准了司天台奏章,特于大相国寺建设一百零八分大斋,征取名僧宣扬经典,祈求甘雨以救万民。命翰林学士苏试制就吁天文疏,且命他充行礼官主斋。苏试三日前便到寺中斋宿,传言御驾不日亲临。方丈铺设御座,一切规模十分齐整,把个大相国寺打扫得一尘不染。

却说谢端卿闻知此事,问东坡道:“小弟想兄长挈带入寺一瞻御容,不知可否?”东坡对他说道:“足下要去亦有何难?只消扮作侍者在斋坛承直。圣驾临幸时便得饱看。”谢端卿只为一时稚气,欣然不辞。遂去借办行头,装扮得停停当当,随东坡学士入相国寺来。东坡分付主僧,只等圣驾到来,端卿就顶侍者之名上殿执役。

幡幢五彩飘扬,乐器八音嘹亮,法事之盛自不必说。东坡学士起了香头拜了佛像,退坐于僧房之内。吃斋方罢,忽传御驾已到。东坡学士执掌丝纶日觐天颜,到也不以为事,谢端卿却是面上红热,心头突突乱跳。矜持了一回,按定心神,来到大雄宝殿,杂于侍者之中,不过是添香剪烛,供食铺灯。不一时神宗驾到,东坡学士同众僧摆班跪迎,内官捧有内府龙香,神宗御手拈香已毕,铺设净褥,行三拜礼。神宗到方丈登了御座。众人叩见以毕,神宗夸东坡学士所作文疏优美。东坡学士再拜,口称不敢。主僧取旨献茶,捧茶盘的正是谢端卿。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