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书页

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

关灯
护眼
第359章 ,漠南新城与教化(1 / 2)
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
大汉八年二月二十九日,平虏堡。

此地是深入漠南的军事堡垒,漠南都督府治所,同时也是漠南最大的经济中心。

城池建设在荒野泽带来的肥沃土地,此地水草极其丰茂,是方圆几百里最优质的草场,汉军占据此地之后,开始教导本地牧民使用青储饲料,让本地养殖牲口的数量快速增加,三年时间增加了10倍。

尤其是大汉打通了漠南和中原的商道,中原低价的粮食可以在此地贩卖,草原上的牛马羊毛可以高价卖给大汉。

商道打通了,本就地广人稀,人均资源占有量多的漠南快速富裕,加上中原的粮食价格一跌再跌,大汉的商队低价运粮到漠南,高价贩卖,再从漠南低级购买牛马羊毛等货物。这种双线的贸易比单线贸易利润高了一倍以上。

大量的粮食到来,牧民家的存粮越来越多,大汉用三年时间就解决了漠南饿死人的情况。

现在徐凡这个天子在草原上的名声,比冒顿这个单于都要高,冒顿军事才能再强大,也只是强盛了匈奴民族,但他却不可能解决底层牧民面临饥饿的问题。

而徐凡这个天子解决了这个问题,于是草原上的牧民开始用脚投票,选择自己想要的君主。

平虏堡虽然以畜牧业为主,但为了示范效应,也是为了给漠南都督府增加一点财政收入,漠南都督韩信向朝廷请求在平虏堡建设一个大型纺织厂。

大汉朝廷同意了韩信的请求。运输了50架纺纱车,300架纺织机来到平虏堡,并且派遣唐诚纺织厂的厂长。

唐诚当然纺织厂厂长之后,马上就开始培训当地的牧民女工,在设备到来之后,第一年纺织厂就生产出5000匹羊毛布,而后每年以一倍的速度增长。

并且唐诚还开拓了羊毛线产业,根据牧民的分散贫穷特点,牧民可以低价购买羊毛线,而后用羊毛打毛衣来解决漠北寒冬的问题。打毛衣以价格低廉解决牧民冬季保暖问题,快速风靡整个大漠,现在整个大漠的帐篷里必定会有打毛衣的动作。

同时朝廷的举动也带动大汉其他商贾在平虏堡建设纺织厂,虽然本地女工效率差,手还粗,动不动会出错,但她们便宜呀,只要能让她们吃饱饭,再给个200钱,她们就会满足。而这价格要是给到大汉的妇女,她必定唾你一脸。

平虏堡依靠着廉价的劳动力,靠近原产地的优势,以及大漠广大的空白市场,几年时间就成为了整个漠南的纺织业中心。

现在平虏堡内纺织厂林立,每年冬季都会汇集整个漠南的牧民,他们既是在这里过冬,也是想要在这里打工。

对于草原牧民来说,粮食堆积如山,各种货物充足,还能让他们吃饱饭的平虏堡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圣地了。

因为平虏堡的人口越来越多,韩信不得不对其进行扩建,冬季结束之后,他招募了大批牧民当建筑人员,平日,购买了大量的砖头,条石、水泥、石灰等建筑物资,打算把平虏堡扩张十余倍。

而平虏堡的作坊主也纷纷购买外城的土地用来扩建自己的厂房。他们早就有扩建的想法了,只是堡内的土地不足,他们又不敢在堡外建设厂房,毕竟这不是大汉内部,谁知道胡人什么时候回杀过了,他们还是更加信任有城池守护的厂房。

而韩信也靠着卖出厂房土地就收回建设的费用。

工地上韩信带着自己的亲卫来视察外城建设的情况。而此时平虏堡工地人声鼎沸,牧民工人做一些重劳动的体力活,汉人工人做一些技术活,他们们分组合作,把一块块条石作为城墙地基用水泥粘牢固,而后开始砌砖头,此时工地上已经有八尺多高的城墙地基了。城墙内部也开始在挖掘下水道,排水渠,花费好居住区,收工业区,仓库区,军营等设施。

而此时建设新城大匠许彰知道韩信的到来。马上过来道:“见过都督。”

韩信看到工地问道:“在六月前,新的为平虏堡能不能建设完工?”

韩信是打算平虏堡为囤积粮草,器械的前线据点,所以非常重视新城建设。尤其是原本定为三年完工的长安到九原郡轨道,提前半年完工。

这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,现在关中往九原郡运输粮食,现在一辆装满20石粮食的轨道马车,只要十天时间就可以从关中到九原郡。

运输的时间减低了五倍,路程上的消耗只有十分之一,民夫的需求更是只有以前的三十分之一,轨道对粮草消耗之小,远远低于所有人的预计。

现在蓝田粮仓的粮食疯狂向九原郡运输,每个月都会有30万石的粮食进入九原郡的粮仓,同时九原郡也开始向雁门郡运输粮草,为雁门郡囤积粮草提供支援,这场北伐大战对粮仓物资的囤积已经提前开始了。

许彰皱着眉头道:“只要没有意外的话,新城会按照工期完工,但要是提早两个月时间完工,最起码要增加三成的人数。”

韩信坚定道:“人手本将会增加,工期越快越好。”

许彰道:“诺!”

离开工地之后,韩信来到平虏堡内。

平虏堡虽然新建不到三年时间,但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3万人,算是冬季过冬的牧民,堡内人口超过了5万人,在北方可以可以算是一座大城市。而这座城市可以说是韩信一手建设起来的,他也一直引以为傲。

就在韩信欣慰自己功业的时候,几个胡人小孩围着他转,韩信当即从自己的袖子当中拿出一些糖果分发给这些小孩,并且笑着问道:“为什么不去上课。”

一个胡人小孩道:“上课太无聊了,我们想要去打猎。”

韩信道:“不学习文化,你们以后就很难成为汉人,不成为汉人你们如何参军为天子效力。”

对于民族政策韩信一直抓的非常紧,他向朝廷求了上百夫子来到漠南教化胡人。

这些夫子来到漠南,大部分都在平虏堡,少部分在其他堡垒教化牧民。

儒家在面对墨家的压力下爆发了极大的潜能,他们在大汉寻找自己新的基本盘,最后找来找去就找到了漠南这片土地。

此时的儒家还是极其有战斗力的,在汉军的帮助下,这些儒生还真在这片大漠地区扎下根。成为了这些部落对外的交流员,帮助牧民斗奸商,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,讨要大汉对牧民的政策支持等等。

正好大汉属于盛世时期,大汉带着漠南飞,让这里的牧民生活普遍变好,牧民们认为自己的好生活都是夫子带来的。

这里的牧民也没有让这些儒生失望,他们极其淳朴且好学,对儒家的夫子也是极其尊重。甚至尊重的超出了他们的想象。

牧民们为了表达自己对孔夫子的尊重之情,会雕刻一个孔夫子的木像,而后这些牧民会在部落节日或者是重大事件的时候,在一个或者两个穿着儒家服饰的“儒生”带领所有部众一起朝拜孔夫子。

有时候还会带着牧民,齐声朗诵《论语》当中的内容。

儒家士子看到这幕的时候,惊的目瞪口呆,但一时间却不知道如何阻止这种风潮。

《论语》还有这种读法?

而从现在的情况来说,成效是极其显著的,在平虏堡的胡人,取了汉名,学会了汉话,甚至还有不少人学会了大汉的文字,为了千金市马骨,韩信把他们招募到漠南都督府成为汉吏当中的一员。

草原上的牧民都愿意成为大汉的子民,现在他们更是想要自己的小孩学会大汉的文化,去长安考科举,大汉要北伐,漠南都督府的牧民比汉民还要激动,时不时就有牧民想要加入大汉的军队,为天子建功立业,儒家的教化之功极其显著。

“你们这群调皮鬼,还不回去温习功课!担心夫子打你们的板子。”一声厚重的声音传来。

“夫子来了!”刚刚还缠闹不休的小屁孩们,顿时跑向自己的教室。

欧阳询看到韩信道:“见过将军。”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