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书页

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

关灯
护眼
第353章 ,制定标准与技术扩散(1 / 2)
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
大汉七年八月十日,长安城,轨道马车厂场。

徐凡参观马车的生产线。长安轨道马车厂房极大,比大汉最大的宫殿都要大,看上去有点像希望国电影那样的蒸汽朋克,当然在技术上还是远远不如的,但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开始了。

总大匠刘杰激动说道:“按照陛下的要求,我等辛苦一年,已经可以把所有零件的公差缩小到一分的差距。已经做到了相同格式的零件可以互通。”

徐凡拿起一个后世传的神乎其技的穿越神器游标卡尺,对着一个马车上承轴的零件量着尺度,发现基本上都在一个刻度上,虽然比不上后世的精细,但以现在大汉的技术,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极其难能可贵的。

而后他又实现了其他几个零件公差,基本上都在一分以内,可以说是极其标准的零件了。

徐凡看到有的消瘦的刘杰道:“你真的辛苦了。朕只是动动嘴,你们却是跑断腿呀,”

徐凡在后世工厂里打了两年螺丝,只可惜只是一个做热处理的底层工人,汗水了流了上百斤,但却没学到一点技术含量的东西。

所以他也只能大而化之的吩咐下面人,做什么零件标准化,生产标准化,再说细致一点的东西,那徐凡只能是抱歉了,他是一点都不记得了。

实际上的工作,他只能交给刘杰这些大汉本土的顶级工匠来完成。即便大秦已经有比较原始的零件标准体系,但你那也只是能通换一些简单的武器零件。

想要对马车这样复杂器械进行标准化,难度直接大了两个量级,徐凡集合了整个大汉最优秀的工匠,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才做到现在这点。

刘杰自豪笑道,“都是为了大汉的盛世,为了天下大同,某即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。”

徐凡道:“这套标准已经是极其先进了,你们马车场还要肩负着,把这套标准推向整个大汉的重任。要是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这一年多的辛苦努力就是白费。”

刘杰迟疑道:“陛下,您集结了天下在好的工匠,才勉强有现在的马车厂,其他作坊根本不具备这种条件,我等于又如何把这套标准推出去?”

要知道徐凡可没有像项羽那样是烧杀抢掠。所以大秦珍贵遗产都被大汉获取。

大汉的少府几乎是全盘接管了大秦的少府工匠,大秦少府当中相当于后世八级工的工匠,几乎都被集中在这个车马场,凭借他们高超的手艺,才完成了这种跨越时代的标准化工厂。大汉其他的作坊根本没有这种条件,所以刘杰才迟疑起来。

徐凡笑道:“人都是一步步逼出来的,当初谁能想到我等能制造出几百个标准零件,让上万个同规格的零件,做的几乎一模一样。”

徐凡道:“你要把车马厂当成是总包厂,制造一辆马车的几百个零件全部外包出去,外面的工厂只需要制造一个零件一个标准,你们还派遣自己的大匠,帮助他们建立标准化体系,这样难道就下降了。”

后是苹果公司特斯拉公司的故事,太耳熟能详了,连徐凡一个普通人都听说过,什么总包厂,什么全产业链。

真正带动技术进步还得看人家资本家,地主老财也只会玩命的压榨牛马。

徐凡花这么大的代价,弄出这家车马工厂,可不是只是为了赚点利润,而是想通过这家工厂,把标准化的零件扩散在整个大汉的天下。

刘杰继续问道:“谁会愿意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?即便是一个标准零件制造的难度也非常大。”

但公差限定在一分以内,即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零件,也会变得异常难以制造。

而且这个时代可不讲什么分工合作,不是小农经济体系当中的那种自给自足模式。

长安车马厂虽然制定了后世的标准化生产,但他们却是从木材这种原材料打造出一个个零件,要不是炼钢的技术太难,说不得这里还会有一个小高炉。一切的零件都是用原材料自己打造出来的,这才是现在车马厂的生产方式。

但这种模式却不是徐凡需要的,他需要整个天下都有一套生产的标准,只有这样的话大工业的生产成本才能急剧下降。

徐凡道:“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就会有人愿意做这样的事情,你们把零件的价格定高点,会有人想办法制造出你们需要的零件。”

刘杰再次问道:“大汉会需要如此多的马车?”

半柱香就相当于后世半个时辰,长安马车厂两班倒,每日生产8个时辰,也就是说,一条生产线每日可以生产32辆马车,一个月差不多能生产1000辆载重马车,一年差不多能生产上万辆载重马车。

即便现在即便现在大汉产业兴旺,重型运货马车需求量极大。但上万辆还是太夸张了,这相当于他一条生产线生产的大汉小半的重型马车。

市场不大也是封建时代工具自给自足的原因,10天半个月才造出一辆马车,要什么标准化零件。

“死掉一批落后的马车厂,这市场不就出来了。”徐凡淡然说道。

因为产业兴旺,在大汉几乎每个郡都有自己的马车制造作坊,毕竟制造马车虽然有一定技术难度,但马车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材,取之方便,做昂贵的重型马车不行,但做一些独轮车,两轮牛车,马车还是可以的。甚至可以说这种只有几千钱的牛车马车才是大汉市场的主流。

像长安城车马厂这样几万钱的载重马车,只有少数的大城市能制造。

徐凡继续说道:“把载重马车的价格降低一半,2万钱就可以购买一辆。整个关中的道路上一定会是长安的载重马车。”

刘杰吃惊道:“那长安城其他马车作坊怎么办?朝廷不管他们的死活了?”

要知道长安城小的造车作坊数不胜数,大的马车厂也有十家。

徐凡道:“市场就是这样优胜劣汰的,他们想要活下来,就必须要学习我们这套标准,不愿意学的死了也就死了吧。能开造车场的都是有钱人,他们饿不死。至于工匠,只要有手艺在,很快会找到事情做。”

他本就是要把这些作坊逼进标准化的这套体系来,用这个时代的话来说,这是天下的大势,顺之则昌,逆之则亡。

“从今天开始伱们向《大汉月报》打广告,把你们的零件标准全部公布出去,直接向整个关中招募供应商。神器已经打造出来了,那就必须要让世人见识他的威力。”

“诺!”

大汉七年八月十五日。

《大汉月报》刊登了招加盟商的广告,只要按照他们的标准制造出合格的零件。长安马车场就以两倍市场价格收购,而且数量都是上万以上,轰动整个关中。

长安城,第二工匠里。

鲁甲拿着《大汉月报》跑进自己的作坊,找到大匠贾逸指着上面车轮的数据问道:“我们能不能制造这种车轮?”

鲁甲是长安城的原住民,以前也是工匠,但没有太高深的技艺,只会打一些简单的家具,所以在长安城也只是一个普通百姓,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为朝廷命被打工。

当大汉取代了大秦,大秦各种繁琐限制人的规矩全部被大汉取消。

鲁甲可以不受官府限制自由做做事情,再也不用担心朝廷突然征召他服徭役。

他就以自己的院子做厂房,专门仿制大汉带到关中来的独轮车,独轮车物美价廉,能解决百姓运输货物的需求,市场非常大,鲁甲的创业一炮打响,事业越发兴旺发达。

有了原始积累之后,他在长安城外的第二工匠里,建了一个半亩地的新作坊,请了十几个学徒,还招募了贾逸作为大匠,开始从独轮车发展到生产2000钱的牛车,4000钱的两轮马车。

这几年大汉产业大发展,对于各种运输车辆需求极其旺盛,鲁甲的作坊也越发的兴旺,现在鲁甲已经成为了一个家产百万的富一代了。

但他也不是没有隐忧的,一个月前,大汉官营车马厂,弄出一条什么生产线,吹的神乎奇迹,说什么标准化零件,标准化生产步骤,说是半炷香能制造出一辆载重马车。

当时鲁甲听到这个传闻是不屑一顾的,他就是造马车,还能不知道造车的难度,不要说半个时辰,就是半个月能制造出一辆两轮的马车都极其艰难的事情。

当时鲁甲认为是官营马车厂的管事想要吸引天子的重视,才弄一个如此大的弥天大谎,毕竟人家是官营的作坊,赚不赚钱无所谓,能让天子的高兴,得到天子的瞩目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,长安马车厂居然邀请他们去参观。

而他就看到让他瞠目结舌的一幕,一个马车的底板在流水线上缓慢移动,几十个工人不断组装,真用了不到半炷香生产出一辆载重马车。

要知道载重马车的运输量是普通马车的10倍,因为价格高昂,才有他们这些小作坊的生存空间,但现在大汉的官营作坊一日能生产几十辆马车,这还有他们的活路!

这一幕成为了他一个月时间的噩梦,他总是梦见无数的载重马车冲长安马车厂,占据整个长安,整个关中,乃至天下。他生产出来的马车没有人购买,作坊倒闭,他再次落魄下来,每次他都被这个噩梦惊醒。

鲁甲明白自己的小造车作坊想要生存下来,必须要有改变,今天他从《大汉月报》看到长安车马厂要招供应商的广告。他当即决定打不过就加入,成为长安车马场下属的一个供应商。

车轮看了看上面说的尺寸,而后皱着眉头道:“制造车轮的木材都是用的廉价木材,难度不是很大,但难就难在,他们要几乎一模一样的车轮,公差不能超过丝一分。

掌柜,您知道这相当于什么吗?这就相当于每个车轮的差距,不能大过一个指甲盖厚度,这根本是在强人所难。”

“即便是老朽亲自来造,按照他们的模子来做,一天也做不出一个这样的轮子。”

鲁甲叹息了一声,“这几天我去过好多次长安车马厂,看过人家生产的车轮,真可以做到一模一样,公差不会超过一分。”

鲁甲看看自己这个草台班子无奈道:“我们的作坊差的太远了。人家的工厂和酒楼一样干净,我们这个作坊跟个猪圈差不多。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