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书页

筑木人

关灯
护眼
第73章 下昂·两错(1 / 2)
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
筑木人正文卷第73章下昂·两错老爷爷挪开身子,依旧侧着一张脸,用拐棍指了指身后:

“请吧您。”

何楹虽初来乍到,可还是没有表现出丝毫怯懦,将自己所想娓娓道来:

“这幅廊心落墨山水,是由彩画高级技师冯庆生老先生绘制的,冯老先生曾经两次参加长廊彩画工程,他的作品是传统的落墨山水,是落墨搭色技法中,表现山水题材的一种技法。颐和园中众多的山水画作中,有很多出自冯老之手,眼前的这一幅可以说是精品。再说这绘制过程”

她说着,缓缓走到近前,透过颜料已经斑驳皲裂的画作,细细端详半晌,才隐约分辨出一些熟悉的技法:

“应是用了干湿、浓淡、焦墨,以皴法、勾勒和晕染的技法,来表现山水、石木和花草,而后略施淡彩,一次成活。这本来是最基本的落墨山水技法,可难就难在它不是被画在宣纸上,而是直接画在地仗上。光滑的地仗没有宣纸的晕染能力,所以这种酷似宣纸上作画的效果,只能通过彩画师那只控制水墨浓淡的手来呈现。”

何楹说完,便又回头看着老爷爷:“所以,落墨搭色又可以说是,苏式彩画中最高级的一门绘画技术。晚辈说的,可有不对的地方?”

“嗯?你还知道落墨搭色?”老爷爷撇了撇嘴,“那拆垛攒退、作染切活定是难不倒你。那你就说说,这千柱廊中的彩画,哪些用了兼工带写?哪些又用了硬抹实开?”

老爷爷接连发问,何楹虽疑惑却不敢轻慢,只得又一一作答。

“兼工带写,是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绘画形式,主要用于花鸟鱼虫的题材,比如张希龄的池子虫草,宋振钢的池子金鱼,就是这种技法。”

“至于硬抹实开,它是一种先直接涂抹晕色,再按实际写生效果勾画的技法。”她说完,又抬头张望找实例,却不记得石丈亭的哪一幅是这种技法,“我记得使用这种技法的包袱花卉,多数集中在鱼藻轩和石丈亭,只是我.”

“没找到吧?”老爷爷傲娇地问。

“是,没找到。”何楹实话实说。

“硬抹实开,是清光绪年间花卉题材的主要绘画技法!”老爷爷鼻中冷哼,“西宫门包袱花鸟和“玉堂富贵”天花,那是最原汁原味的硬抹实开实例!你既然是学这个的,怎么能不知道这个呢?”

“您说的对,我记下了,一定亲眼去看看。”何楹说完,就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。

她虽不明白为什么老爷爷要这样刁难自己,可不能否认的是,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老人家,表面是刁难自己,实际上却是给她非大师不能给的提点。

这点领悟能力,她还是有的。

所以,面对接下来老爷爷炮火连珠似的提问,何楹还是竭尽全力回答。

幼时,爷爷让她牢记的古建筑官式苏画施色口诀,在此时发挥了作用。

“上青下绿、硬青软绿、红邦绿肚、青依香色绿依紫”何楹背诵这些口诀的时候,恍惚间觉得这样的画面似曾相识。

一样的长廊下,一样的爷孙俩,甚至连题目都一模一样。

唯独不一样的是。

爷爷在她背诵口诀后,即便挑出错误,也会笑呵呵地说:“楹楹虽然错了几处,可比起上次,还是有很大的进步。”

可这位老爷爷,却在自己准确背出口诀后,比出两根手指地冷哼一声:“口诀虽然一字不差,可你有两错,而不自知!”

何楹不解:“两错?”

“一来,你以耳代目!”老爷爷声如洪钟,“你只是照本宣科地背别人的东西,却不睁眼睛去看看实例,这不是古建人该有的态度!”

“可实例不也都是,遵循口诀的原则去画的吗?”最重视形制的何楹,并不觉得自己有错。

“你都没有去考察,怎么能这么肯定呢?”

老爷爷仍然侧着脸,终于愿意多说几个字:

“要说1979年的长廊彩画,纹饰都是在1959年基础上过色见新的,所以这两个时期的箍头施色,没有不同。可是从历史照片上看,排云门两侧第一间长廊的箍头施色,在光绪年间为上绿下青,民国年间却是东边上绿下青、西边上青下绿。而1959年为了让长廊施色与排云门协调对称,便都改成了上青下绿,完全与光绪年间相反。你能说,这是遵循原则吗?”

“不能。”何楹完全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段历史,可她心里并不认同,“可我不明白,既然历史上是上绿下青的原则,为什么后来要改?”

“为什么改?”

老爷爷听到这个字,似乎有了笑容:

“这就是你的第二错,抱令守律。你要知道,改,又叫变!有思才有变,变则通,通则达!若是不变不改,那中国的古建筑不都是干阑式建筑了?还哪来的什么飞檐斗拱?亭台楼阁?如果不涉及修复和历史,只谈发展,那改,决不是坏事儿。这彩画也是一样的,如果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能与时俱进,不能给本是封建皇族享受的彩画赋予新的用途和意义,那这门官式彩画技艺就只能是个摆设!年轻人不了解,那还怎么传承下去?怎么发扬光大?”

老爷爷的话,振聋发聩。

越来越多的游客,被他的声音吸引过来,纷纷拿出手机,拍下那一副角落里的落墨山水,又默默转去别处,欣赏彩画。

而老爷爷虽然满头银发,皮肤干瘪,可伫立在落墨山水前的身形,却是挺得笔直。与身边的廊柱一般,即便油漆斑驳、木纹开裂,却仍然撑起梁枋斗拱,为世人诉说着古建筑的过去,让世人梦想着古建筑的未来。

何楹从没想过,自己会成为改变某种历史的人。

更何况自己的眼睛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为色盲症分不清红绿,她很想言之凿凿地说自己可以。

却还是泄气一般说了句:

“我一定尽力,可以现在的现状来看,要改变,还是不容易的。”

“那故宫修文物的,还要与时间对着干呢!他们就容易了?”老爷爷一听何楹说了这话,登时不乐意了,“你们都是逆势而为!自然不比旁人顺风顺水!未来的逆风局多着呢,如果连这点儿气魄都没有,那还不如趁早改行算了。”

老爷爷说着将拐棍重重点地,可不等何楹回话,便又像忽然想起来什么一样,“哦”了一声,说:

“我听你说红邦绿肚实例的时候,在椽高上三分之二刷红、下三分之一刷绿这段,你停顿了两秒,说完后似有心虚,完全不比你其他时间利落干脆。便断定你,色感不强。”

“您怎么知道?”

何楹心里一惊,她以为自己将突然发作的红绿色盲掩饰得很好,却不想还是让老爷爷发现了破绽。

却听老爷爷答非所问,语气竟缓和了不少:“眼睛不好,不是坏事,你可以用心去感受这些彩画的魅力,即便没有颜色。”

老爷爷说着,抬手拍了拍胸脯: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