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书页

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

关灯
护眼
第四百一十一章 再端份菜上大宋的餐桌(1 / 2)
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
政制院的小会议室内,今天一反常态,宰相们没有研究国家发展方向,而是陷入了沉默。

一堆堆资料摆在了众人的面前,这群老头们戴着老花眼镜,低头研读。

其实李元昊死的消息早在上个月月中就已经传来。

这种事情肯定要作为急报第一时间传达到中央,因此赵骏在得知消息没多久,朝廷也得到了消息。

不过当时得到的是粗略大概的情况,李元昊具体是怎么死的,西夏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,他们却是还不得而知。

现在西夏内部的各种细作、暗探、间谍纷纷把消息传过来,整理成完整的资料,大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

自从庆历六年五月,李元昊带领大军突袭了青塘,成功击败唃厮啰之后,李元昊的声势一度大涨。

青塘与西夏的争端由来已久,双方可以说是世仇,攻取下青塘,就意味着李元昊再次奠定了自己国内的地位和威望。

然而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不到几个月的时间,随着八月份大宋出兵,事情急转直下,让李元昊跌落谷底。

他原本是寄希望于声西击东,以青塘为诱饵,自己则率领国内主力,突袭大宋的边路。

可万万没想到守卫青塘的西夏军队败得太快了,这使得哪怕李元昊击退了东面宋军派出的佯攻部队,却也无法挽回局势。

因为东面的任福虽然被击退,可西面的张亢、景泰等部却已经悍然北上,严重威胁到了西夏首都兴庆府。

为此李元昊不得不疲于奔命,又回头过来驰援,却被宋军击败,如此落得个仓惶北逃的下场。

卓啰和南的丢失不仅意味着西夏领土丢失,同时还意味着宋军有直接威胁兴庆府的能力,以至于李元昊内外交困,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。

这种情况随着辽宋战争的落幕就更加愈演愈烈。

西夏国内并非铁板一块,比如李元昊的叔叔山遇惟亮就是亲宋一派,宝元年间就脱离西夏,逃入大宋,被大宋庇护。

眼见李元昊在反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并且宋国的强大亦令人惊惧,西夏国内的反对声音自然也就越来越大。

本来如果李元昊选择正确的办法,比如亲自前往宋国负荆请罪,或者退位以谢天下,再取得大宋的原谅,或许还不至于到这般地步。

然而他素来刚愎自用,连番失败让他彻底丧失了理智,竟然出了一个昏招,杀了野利遇乞和野利旺荣兄弟。

因为在他看来,正是野利兄弟在青塘的迅速失败,才导致这样的败局。

可问题是野利兄弟向来对他忠心耿耿,而且他们在军中威望也很高,本身这次失败并不能归咎于在他们头上。

宋军跟西夏之间的武器代差实在是太大了,他们能坚持半個月就已经不错,把罪责全部推到二人头上,显然不是公平的事情。

因此二人被杀,造成一时哗然。不管是军队还是民间,都愤慨不已,让本来就对元昊不满的西夏国内更加一片动荡。

很多西夏党项部落首领带着自己的部族纷纷退出了西夏军队的序列,偌大西夏一夜之间就变得分崩离析。

从庆历七年年末开始,就陆续有部众叛乱造反,就连李元昊的本族嵬名部落也都出现动荡。

直到此时李元昊才发现不对劲,慌忙率领还忠于他的军队迎战。

然而西夏国内狼烟四起,叛乱不止,已经不是他所能控制的,甚至连很多早年他四处征战征服的其它民族,也出现了大规模起义。

到今年五月底,疲于奔命的李元昊最终兵败,狼狈逃出兴庆府,在逃向定州的途中,被叛军追上,最后溺毙于黄河当中,连尸首都不见了踪影。

“没想到李元昊好歹也是历史上西夏开国皇帝,也算一代雄主,没想到结局居然是这么个死法。”

众人看完资料,一时感慨。

范仲淹对这个老对手颇有了解,摇摇头说道:“李元昊刚愎自用,这个结局也很正常。”

“说到底还是以前的大宋太菜了,本来李元昊又不是什么英明神主,能立国可不就是同行的衬托吗?”

赵骏双手一摊,毫不留情地讲出了这个残酷的事实。

大家早就习以为常。

宋绶说道:“历史上元昊被其子割鼻后惊惧而亡,如今这般下场,也算是落了个体面。”

“现在的当务之急,还是我大宋该怎么应对。”

蔡齐说道:“委哥宁令已经继位,如果让他继续统筹党项的话,西北终究是边患不止。”

委哥宁令不是李元昊的儿子李宁令哥,而是他的堂弟。

这次党项内部叛乱,各方势力争相,李元昊众叛亲离,诸多内部矛盾凸显。

其中委哥宁令就联合诺移赏都、埋移香热、嵬名浪布、野乜浪罗等各部将领首领,一起发起了对李元昊的征讨。

李元昊灭亡之后,残余势力当中就只有委哥宁令实力最强,拥有两万多的军队和数万部族追随。

这种情况下不少人都拥戴委哥宁令,因此他于六月初继位,成为西夏国主。

“委哥宁令估计很快就会派人过来向我们俯首称臣,这个时候就不要有什么犹豫了,我决定出兵。”

赵骏淡淡地道:“一举荡平西夏,西北不需要有什么政权所在,自古以来那都是汉土。党项部落只有两个结果,要么成为汉民,要么就灭族。”

“只是.”

大家互相对视一眼,就连素来力挺赵骏的夏竦都颇为犹豫。

“怎么了?”

赵骏看大家的表情,然后稍微思索后,试探性问道:“朝廷没钱了?”

“何止是没钱,都穷得国库跑耗子了。”

夏竦双手一摊道:“知院你不执掌财政部你不知道,现在这国内建设,一年砸下去超过了一亿贯,每年岁收虽然也差不多,但这几年外贸收入比例下滑了不少,朝廷有的时候还得举债度日。”

国债是赵骏很早就提出的理念,直到去年才正式发行,由交子务进行发售。

不过这件事情并没有在民间引起太大的水花。

即便在后世,国债这种事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,都是很遥远的事情,更别说在古代了。

能与交子务有业务的往往都是大老板,买国债进行投资是很正常的事情,普通百姓即便有些闲钱,可也少有信息渠道或者投资意愿。

现在大宋的有钱人很多,每年发行的国债几乎都被买光了,以此让大宋维持一个每年都有一定财政赤字的情况。

这种现象在经济学当中亦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。

“汉龙,我觉得咱们的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?现在三冗是解决了,军费也少了大半,可修路要钱,建学校要钱,搞基建要钱。”

晏殊试探性问道:“每年的花费巨大,往往每年税收才刚缴上来,就很快又要拨下去,这么搞怕是不能长久。”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