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书页

我有一座小酒馆

关灯
护眼
第371章 奇闻(1 / 2)
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
我今天跟大家讲的这则奇闻,主角便是北宋年间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妓女,凭借一己之力,骂退数万敌军,拯救全城百姓的生命。

这则奇闻既非齐东野语,也不是小说家言,而是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、政治家沈括的笔记体著作《梦溪笔谈·杂志二》,真实性无疑。

原文如下:“元丰中,夏戎之母梁氏遣将引兵卒,至保安军顺宁寨,围之数重。时寨兵至少,人心危惧。有倡姥李氏,得梁氏阴事甚详,乃掀衣登陴,抗声骂之,尽发其私。虏人皆掩耳,并力射之,莫能中。

李氏言愈丑,虏人度李终不可得,恐具得罪,遂托以他事,中夜解去。鸡鸣狗盗皆有所用,信有之。”翻译成现代汉语,事件的大致经过如下:宋神宗元丰年间(1078-1085年),西夏国母梁太后派出数万大兵攻打宋朝的保安军顺宁寨,把寨子围了个水泄不通,从“围之数重”来分析,人数在数万左右是没有问题的。当时守卫军寨的宋兵人数很少(“至少”),面对比自己多出N倍的敌军,“人心危惧”,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感。

在守军一筹莫展之际,一个“救星”却适时出现,最终力挽狂澜,实现剧情的大反转。

这位“救星”既不是如关羽一样万军披靡的战神,也不是如诸葛亮一般神机妙算的全能大仙,而是一位资深妓女(“倡姥”,意为老娼妇),按照现在的称呼,叫做“失足妇女”!这位“失足妇女”姓李,大概是在顺宁寨工作多年,也接待过不少来自西夏国有身份的朋友,否则不可能对梁太后的龌龊往事一清二楚,而这些“宝贵”的信息便成为李氏破敌的“杀手锏”,威力不亚于核弹。

只见李氏不慌不忙的登上城垛子(“乃掀衣登陴”),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夏大兵,二话不说马上开骂,把梁太后的龌龊往事全部抖落出来,而且声音洪亮,气势逼人(“抗声骂之”),越骂越起劲,越骂越有状态,立时间杀气腾腾的战场完全变为狗血、八卦风格。宋兵听得津津有味、挤眉弄眼,大饱耳福;西夏大兵听得目瞪口呆、羞愧难当,被暴击指数瞬间达到50点,纷纷拿箭射李氏,希望赶紧堵住她这张“破嘴”。

偏偏李氏有城垛和自家人保护,夏兵如蝗虫一般的飞箭根本奈何不了人家。李氏看计策已奏效,夏兵上了套,准备再添一把火,将气氛搞得更热烈一些。于是把梁太后的龌龊往事升级,有的没的,添油加醋,一股脑把梁太后最脏、最臭的段子讲了出去,夏兵被暴击指数升为100点。

军寨一时间难以攻破,骂街的“泼妇”又抓不住,时间长了自家太后的丑事、烂事势必会被小兵听到的更多,这样下去不好向太后交差事小,太后若是生气起来,丢了自家性命事大,于是夏军统帅“遂托以他事,中夜解去”,灰溜溜的颠了。问题来了,李氏手中掌握的杀手锏“梁氏阴事”是怎么一回事呢?我们接下来要简单谈一谈。

这个梁氏出身于西夏境内的汉人大族,容貌俊美,后来嫁给西夏权臣没藏讹庞的儿子。没藏讹庞有个妹妹,后来成为西夏国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宠妃,并生下皇子李谅祚,也就是后来的西夏毅宗。李元昊被儿子宁令哥杀死后,没藏讹庞拥立年仅1岁的李谅祚即位,自己则执掌朝政,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他。在家族关系中,没藏讹庞是李谅祚的舅舅兼岳父,而梁氏是李谅祚的表嫂。李谅祚13岁那年和表嫂产生了私情,最后在表嫂的怂恿下,以“谋反”为名杀死了没藏讹庞一家,又把正牌表妹皇后没藏氏赐死,改立梁氏为皇后。从梁氏上位来看,手段实在是污!梁氏当上皇后之后,为李谅祚生下一个儿子,也就是后来的西夏惠宗李秉常。按说野鸳鸯修成正果,梁氏得到了心仪的皇后位子,应该会心满意足,可情况却并非如此。原因出在她那好色的丈夫皇帝身上!据史书记载,李谅祚是一个超级色情狂,《西夏书事》第21卷写到:“谅祚凶忍好淫,过酋豪大家辄乱其妇女,故臣下胥怨”。丈夫在外面天天胡搞、乱搞,惹下一身的风流债,作为妻子的梁皇后心中怎么可能会安稳?渐渐地,幸臣罔萌讹走进了她的生活,最终发展成为情人关系,其中的污秽龌龊之事,恐怕比她当年勾引李谅祚的时候少不了多少。总之,还是一个字:污!.

李谅祚死后,年仅7岁的李秉常即位,梁氏一跃又变身皇太后,专断国政,一手遮天。然而对于一个党项族建立的国家来说,由一个汉族皇太后来执政,总归会引起一大片的不满之声。梁太后为了转移矛盾视线,一方面大力推行去汉化政策,实施党项化改革;另一方面又主动挑起对北宋的战争,希望通过战场上的胜利,来赢得国内认可。“汉人学得胡儿语,却向城头骂汉人。”说的就是梁太后这号人。顺宁寨作为军事要冲,自然是梁太后心中必须要拿下的目标,于是派出数万精兵来攻取。只是人算不如天算,数万大军竟然碰到了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天敌,败在一个低贱的妓女之手,灰溜溜的跑了路,真是天大的奇闻,始料未及。

就这样,一个社会地位极其低贱、任何人都可以侮辱玩弄的“失足妇女”,凭借一张利口,愣是将数万敌军灰溜溜的骂走,挽救整个城市军民的生命,我觉得完全可以配得上“伟大”二字...

聊斋故事|赵媒婆为鬼说媒,回家赏钱变冥钱

雨窗闲话

2020-11-0516:07

关注

听文章:让阅读更简单

河南彭德府有一个姓赵的媒婆,为人精明且脑瓜灵光,靠着给人做媒,积攒了很多钱。

当地有一个恶霸无赖,看中了吴秀才貌美年轻的女儿,非要娶他的女儿,他曾找了很多媒人都没有成功,但是赵媒婆一出马,凭她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吴秀才夫妇动了心。吴秀才夫妇便退了原来订亲的夫家,让女儿嫁给了恶霸。

吴秀才的女儿喜欢原来订亲的人,非常讨厌恶霸,不甘受此大辱,便与未婚夫一起上吊殉情了。被退婚的夫家一看儿子上吊死了,气得发疯,就把找媒婆告到了官府。

官府判定赵媒婆有一定的责任,罚银数十两,杖责数十棍。赵媒婆又难过又后悔,暗自发誓以后绝对不干拆散别人美满婚姻的缺德事。为此她把家搬到城郊羡河铺,离开那个伤心地。

有一天,赵媒婆骑着毛驴去县城看望女儿,回来已经傍晚,忽然迎面走来一个黑衣女子,女子对她说:“您是替人做媒的赵老太太吗?您的大名我们都知道,我家女主人有事托付您办,请您随我走吧!”赵媒婆说:“我已经发誓不再保媒了,请你家女主人另请高明吧!”

黑衣女子笑着说:“这方圆百里,哪个媒婆有您老的神通,我们是个有钱的人家,肯定少不了您的好处的。”赵媒婆暗想,为了吴秀才女儿的事,已经损失了一大笔银子了,如果这真是个有钱的人家,大赚一笔把以前的损失补回来,何乐而不为呢?

想到这里,赵媒婆点头同意,便骑着毛驴跟在女子后面,大约走了几里路,就到了一座大宅院门前。一看就是个有钱的人家,楼高丈余,有世家门第的气魄。

黑衣女子指着院子对赵媒婆说:“已经到了,老爷有事外出,带走了很多书童和奴仆,所以家里男人少,您老随我进屋吧!”说完,把赵媒婆的毛驴拴在院子里的大树上。

到了大厅后,几个丫环和婆子正等候她们,一见到她们就欢天喜地说:“婷婷果然厉害,真带了媒人回来,我们这就去禀告夫人。”随后一个小丫环进屋禀告去了。

不一会儿,小丫环传话请赵媒婆去上屋等候,一行人又走了几个院落来到了上房正厅。赵媒婆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夫人倚着靠枕坐着,连忙跪下请安问好。夫人叫了丫环看座,她慢悠悠说道:“我是山东人,夫君姓芦,官至侍郎,已去世多年,今日请你来,只因三儿子已经长大,却没有媳妇,如果能攀上有钱有势的人家,我必定重重答谢你。”

说完,请三公子与赵媒婆见了面,赵媒婆一看三公子风流倜傥,仪表堂堂,就赞扬起来,她说:“三公子英俊潇洒,这样的美男子,谁家姑娘不争着嫁给他,就是我老太太如果倒退三十年,就是做个小妾我都心甘情愿。”一番话把所有人逗得哈哈大笑。

夫人笑道:“你这个老媒婆,这样油滑的嘴,不发家才怪呢?我提得这门亲事,是本街薛参政的女儿,是一个世族之家,薛参政虽然死去多年,但他老妇人薛氏择婿条件十分苛刻,而且还很多疑,你看这事儿能成吗?”

赵媒婆拍着胸脯说:“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,保证此事定能成功,请夫人放心吧!”夫人听了很高兴,忙吩咐丫环设宴款待赵媒婆,并要她吃完饭就去薛家,赵媒婆想明天再去,夫人摇头害怕有变动,赵媒婆只好答应吃完饭就去薛家。

吃完饭天色已晚,婷婷领着赵媒婆来到薛家。薛家的气势比芦家还要大,楼阁重叠,富丽堂皇,连大门都镶嵌着铜鸟兽环。赵媒婆讲明来意,薛夫人说:“我听说过芦家三公子,不过,不知长相如何?”

赵媒婆说:“芦家三公子,长相俊美,将来必定是大富大贵之人,如果不是如我所说,老婆子我亲自把自己的两个眼珠子抠下来。”薛夫人笑着说:“我信你还不成?不要你的眼珠子,我答应还不行吗?不过,小女外出,三天后才回来,你回去告诉芦家,清明后送彩礼过来,我们再商量婚期。”

说完,命人拿出二十两黄金答谢赵媒婆,然后又命仆人摆上酒席款待赵媒婆与婷婷,席间,赵媒婆见果盘里的棠梨黄澄澄的非常好看,就偷偷地揣了几个。回到芦家,向芦夫人表明薛家的态度,顺便把自己吹嘘一番,芦夫人听了很高兴,又赏赐她四十两黄金和一条红色束带,然后让婷婷送赵媒婆走。..

赵媒婆骑着毛驴出了芦家往家走,边走边抱怨:“什么人家啊?竟如此小气,也不让我住一宿,三更半夜把我撵走,太不够意思了。”走到家后,天已经大亮了,儿子一见到赵媒婆就问:“怎么不在妹妹家多住几日?为什么非要夜间赶路往回走呢?”

赵媒婆得意地把自己保媒的经过详细说给儿子和儿媳听,边说边掏出怀里偷拿的棠梨,准备给小孙子吃,谁知打开手帕一看,里面竟然是几十个小蝌蚪,还有一两条活得,还在慢慢蠕动,全家人一下傻呆在那里。赵媒婆浑身一激灵,赶紧去看芦家和薛家给的黄金,发现是上坟用的金镏子,那红束带就是纸折的。

赵媒婆傻傻地呆住了好半天,突然她的喉咙里“姑哇”一声,吐出了很多脏水和树叶子,赵媒婆此时才明白她是给鬼去保媒去了,她一下晕倒在地。她由此大病一场,过了很长时间才好,从此再也不敢给别人保媒了,只要有人提起“保媒”二字,她就全身直哆嗦。

据《汉书·奸幸传第六十三》记载,赵飞燕出身卑微,她的父亲是乐工,能编出优美的乐曲。父亲去世后,小时候曾流落到长安。宜主和妹妹赵合德在长安编草鞋谋生,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。

之后,他被赵姓的官员收养,辗转于阳阿姬宫成为了侍女。在阳阿姬那里,被歌舞伎训练。两姐妹认真学习舞蹈,经过几年的训练,宜主终于像燕子一样灵巧地练习,每次跳舞都有想翩翩起舞的气势,所以改名为“飞燕子”。后来,人们都称之为“飞燕”。

她的歌舞和美貌得到汉成帝的赏识,被召到皇宫里,说:“赵飞燕宠爱后,成帝把妹妹赵合德叫到宫中。几年后,成帝打算把赵飞燕立为皇后,太后觉得他出身卑微,立后不同意。”。

史书上记载着“赵飞燕贵幸,上欲立皇后,太后出微,难之”。尽管如此,公元前18年冬天12月成帝后,将原来的许皇后废弃,前16年7月13日,赵飞燕作为皇后被立起来,成为了国内重要的人物。《汉书·成帝纪第十》被称为“赵氏乱内”。

据说,赵飞燕身材极为轻盈,每当他细腰迎风起舞时,就像是乘风而去。有一次,赵飞燕在宫中高高的舞台上跳舞,大家正热中的时候,突然刮起暴风,赵飞燕被风吹着跳舞,真的要被风吹着了。

于是成帝急忙向乐师们拉上赵飞燕的裙子,以免被风吹到。风一停,赵飞燕发现云英紫色的裙子皱了,宫中的女性们特意穿上皱巴巴的裙子很流行。

前11年,她教唆皇帝杀害后宫皇子,留下了“燕啄皇孙”的故事。前7年汉成帝病死,赵飞燕无子,她支持立汉哀帝,哀帝即位后,被尊为皇太后。前一年哀悼帝死,汉平帝登基,赵飞燕失恃,先由“皇太后”贬为孝成皇后,然后不久又被百姓废弃,之后又被派到成帝墓前保卫陵,赵飞燕忍辱自裁结束了。

李白:“问了汉宫的谁长得像,飞燕很可怜地依赖着新的化妆”。赵飞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,古人写诗也喜欢借美貌的传说,但这样的女人一生只能靠男人生活,所以赖倒后,她的结局也就结束了。

从前有个小男孩儿,他的亲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。后来,父亲娶回一个后娘照顾小男孩儿。

后来,后娘生下一个小弟弟。后娘刚开始对小男孩儿可好了,给小男孩儿做漂亮的衣服,还每天给他做美味可口的饭菜。父亲见新妻子对儿子如此细心周到,就放心地离开家外出经商了。

父亲刚走出家门,后娘的脸就拉得很长。她让小男孩儿脱下新衣服,然后让自己的孩子穿上;香喷喷的饺子都夹给自己的孩子吃,却只让小男孩儿喝点儿饺子汤。

转眼间,冬天到了。后娘买来新棉花和新布料,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件暖和、厚实的新棉衣。给小男孩儿做棉衣时,她却去河里采了些芦花塞进小男孩儿的棉袄里。棉袄看起来厚厚的,可一点儿也不保暖。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