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书页

一品奸商

关灯
护眼
第一百零一章 信局(1 / 2)
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
邓源一脸期待地看着邓鼎城,却没从邓鼎城脸上看到惊喜之色。

邓鼎城摇摇头:“这样的想法,晋商长辈们也多有提及。异地结算,早就是我们行商人家的要害。我们的路程动辄数千里,资金用量大,周转慢,有时候需要大量货款,而随身带着的现银不足,便会就近找相熟的商帮举贷。久而久之,一些关系好的商帮弄了个叫做账局的东西,可以异地存放款。但终究不成气候,只能是小范围的互相周济。原因无他,便是交通不便,无论是运送现银还是传递消息,都太不方便了。还有一点,无论银票还是汇票,一旦遇到高手伪造,你就有把握能尽数识别出来?”

邓源胸有成竹:幸好本少爷大学里学货币银行学的时候没翘课,对票号的起源的所知甚深,要不然今天还真唬不住你。不就是怕交通不便么?有不是没法子解决。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票号诞生于清朝道光年间——虽说那已经是二百年后了,但那是的交通情况并没有比明末强多少,同样没有飞机高铁,人家怎么就能弄出来?还是思路的问题,思路打开天地宽啊。“这方面孩儿也有考虑,在真正建立票号之前,要先建立信局。”

“信局?”邓鼎城已经有些傻眼了。这一路上,好大儿的新鲜名词层出不穷,他这些东西都是从哪来学来的?这小子在晋省十几年,真的是窝在乡下读圣贤书么?怎么觉得他比这个走南闯北的大掌柜父亲还有见识?“那你再说说,什么是信局吧。”

“所谓信局,从功能上看,可以理解为民办的驿站。并且这个驿站功能比较单一,就只是送信。等可靠的信局建立起来之后,我们就可以在有信局的地方设立票号。信局可以一举两得解决消息传递和防伪两个问题。孩子给您举个例子,假设我们在松江收了一批粮食,需要付款一万两。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在苏州的票庄开出一张一万两的汇票。汇票一式三份,一份给供货商,一份留着存档,一份用作兑取凭证。并与供货商约定取款时间。在这个时间范围内,由信局将兑取凭证送到松江的票号。然后持票人拿票登门,与当日票号的兑取凭证做勘合,比对无误之后便可以知趣现银。这样一来,兑取银子的票号既可以事先掌握取款信息,可以从容将银子备足,又能通过兑取存根来鉴别汇票真伪。”

邓鼎城眯起眼睛,认真地思考起邓源设想中这个模式的可行性。

邓源继续说:“当然,短时间看起来,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信局网络有些不切实际。但我们可以在南直隶、湖广、闽浙一带入手,先建立一个地区性的信局,然后逐步扩大影响。只要挺过了流寇之祸,就可以将票号的生意推向全国。”在他的设想中,流寇依旧是动摇大明国本的心腹之患,而关外的后金政权,虽然力量已经十分强大,但历史上清军入关的偶然性太大。假如大明能够妥善处理寇患,清兵是否能得天下还是存疑的。就算最终能入关,那个日子也会无限期延后。同样,现在的大明百姓就算能考虑到改朝换代的危险,按照优先级来排序的话,后金也是排在流寇之后的。所以邓源在讲述之中,刻意避开了后金的威胁。

邓鼎城双手交握,两根食指一下一下地轻轻拍打着手背——这是他陷入沉思时的习惯动作。邓源虽然和老爹不熟,但人家在认真思考,这是看得出来的,便知趣地打住了话头。

良久,邓鼎城忽然笑道:“信局,是个好东西。但眼下朝廷忙着裁撤驿站,而你却要顶着风头建信局,果然是一身反骨。”

明末裁撤驿站,这是一个流传了四百年的槽点,邓源自然是知晓的。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