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书页

天下末年

关灯
护眼
第1292章 国体(6)(1 / 2)
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
说话的不是别人,正是担任中枢府长史的杨彪。

近些年来,随着阎象年岁渐老,身体欠佳。中枢府的二把手杨彪,担起了府台重任。而今,中枢府内大多数事几乎都是由杨彪决策。

所以,事关中枢府权益,杨彪必须要站出来说句话。不然,这诸府之首可就沦为笑谈了。

接着杨衡、韦端、杜翕三位九卿重臣也纷纷附声作言,讨论的重点已经不是合不合五部的事了,而是这五部究竟要划属到中枢府还是尚书府。

便是年轻一辈中的武周、周生烈、耿纪等人,也随着三位大佬表达自己的态度。

众言纷说两刻,多数人都认为五部应直属中枢府。

尚书府虽亦设五司,但只要中枢府拥有五部的辖属权,那中枢府还是诸府部之首。可若是五部独立在外,那尚书府的权利可就大了。

听着殿下满堂驳声,高诚也不着急,五部的划属自己还真没拿定主意。询问诸臣,也是想要论出个合适的方案。

“赵卿居两朝中枢之要,可有良见?”

高诚开口问向一言不发的赵温,同是老臣,赵歧已经闭目仰鼾,装睡混场了,摆明了不打算再多掺和这种事。

“回陛下,老臣倒有一二语,还望陛下闻之!”

“赵卿且言,朕倾耳恭听!”

“尚书始建于秦末汉初,属少府,掌六尚。至汉武帝时,建署司,称中尚书令,掌文书、省阅奏章,传天子制命。汉光武时,又升建台,称尚书令,分置六曹,方有韦卿‘天下枢要,在于尚书’之语。然于汉崩,尚书台仍属少府,禄秩居下。”

“国朝建社稷以来,虽仍置尚书台,然使其脱离少府,独自建台,以尚书令率仆射、诸尚书省阅奏章。明武四年,以尚书台、侍中台皆属中枢,至今方不过四载而已。又升尚书台建府,统筹五部事宜,掌撰写文书,制命布施。又兼诸寺裁撤,百司顺理。老臣以为,当将五部统属于中枢府。”

听完赵温的话,高诚也明白了很多。

他讲的正是尚书府的成长过程,在这段过程中,尚书府从最初的闲职,逐渐成为泱泱大国的执政枢纽。再到现在自己意图使其正式成为最高执政机构,其间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。

循序渐进吗?

想到这里,高诚也不由颔首作思。

尚书府掌管五部,的确有利于皇权加强。但在今日之前,尚书府虽然实质上拥有处理国家政务的大权,但名义上依旧属于少府寺卿辖下的台署。而少府上面,还有三公府的存在。

无论是汉时的尚书台,还是之前国朝所置尚书台,无一例外都属于被管辖的机构。哪怕只是名义上的管辖,但同样不可小觑。

有这个名,就注定尚书台成不了百官之首!

历史上,尚书令这个官职首次公开脱离少府,总揽朝政,还是荀彧担任汉尚书令之际。可那个时候,尚书台上面仍然存在曹操这位汉丞相,有着相府压制,且九卿尚存,并事相府。

也许赵温的意思是让自己慢慢来,先学着曹操把尚书府独立出去,缓缓掌控机要。待到时机成熟,再并有五部,彻底总揽朝政。而后,再行考虑成为百官之首,诸府之首。

嗯~也行。

反正只要尚书府独立出去,不再受他府管辖,有着诸曹司在,早晚都能总揽朝政。

自己着实没必要着急于一时!

“闻卿之良言,收益颇多!”

高诚注视着赵温,颔首谢言。而后,面向诸卿臣,继续言道:“既是如此,那五部仍属中枢府统制,尚书府置五司。凡五部奏章,由中枢府统并送以尚书府审阅,领尚书府诏命。”

“陛下英明!”

“陛下英明!”

随着诸卿臣贺言,五部归属一事也定了下来。虽说中间需要多走中枢府这道程序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务处理效率。但显然,这点影响,与中枢府、尚书府皆大欢喜的结果相提并论,算不得什么。

……

“侍中府,开府建衙,掌出入禁中,顾问应对,与中枢令、尚书令,共商机要。”

讨论完五部归属问题后,高诚也没再提尚书府的事,直接开始说道侍中府。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