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书页

百物屠

关灯
护眼
第二十六章 祸不单行(2 / 2)
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
官博识更加低头,声音却丝毫不减半分,直道:“臣恐尹出云兵变登州之兵应是上庸的北村军,登州值大魏海司,归胶县约束,仅设一名中海令,臣以为,这北村军应是从海上暗中抵达登州,方为助力。”

听到上庸之时,皇帝心里无名怒火一闪而过,而最后落在大魏海司上,他便突然冷静下来。一双眼紧凝着官博识,缓缓走下去,只待定足,方压低了声音问:“你的意思是,他早就勾结了上庸?”

“陛下明鉴,如无提早谋划,他何处屯兵,而又神鬼不知的,换言之,若不是这次清查尤党,恐怕他还不会跳出来,”他言至而顿,“陛下可曾想过,他或许和尤党有关系?”

“司刑寺的文书倒是提过二人过从甚密,这样说来,尤济事谋逆,也和勾结上庸有着莫大的联系了。”皇帝静静沉思。

官博识接了话即道:“正是如此,尤尹二人,乃是文武勾结,为上庸所利用,是我大魏内的一根倒刺!”

皇帝闻言即明,他长舒出一口气,双目仰视殿中悬梁,朱漆金木虽是大椽飞梭,此时此刻却在他眼中化作锥睛之刺,要人酸疼。良久,他才慢慢追忆起来,“先帝在瓮州起兵,幸得玉氏驱驰左右,取南郡三捷,上破交兵关,又得尹氏追随,才有我大魏左右双兵,玉氏冲锋陷阵,尹氏包围突击,这一路才攻破大吕都城,朕从未疑心过他们。”

官博识立时提醒道:“玉氏是布衣出身,抛头颅洒热血,和大魏休戚与共,可那尹氏却曾是大吕的名门望族啊。”

“官博识?”皇帝眼中血丝犹重。

“陛下,我祖爷起义为天下黎民,好德好善,就算是攻城略地,也不曾伤及百姓无辜,粮草断在荒郊,宁可掘根吃土,也不劫掠民舍,昔日破大吕都邑,除皇族直亲,无曾杀戮,存的这一丝生息,今日已然成了咱们大魏的在背芒刺!”官博识忽地激动起来,直直跪下,以头抢地。

在其一旁的沈可人连忙将他搀扶起来,宽解道:“京兆尹勿要夸张,陛下明白你的意思,咱们如今是商量对策,而非是对诉衷肠,君臣之义自然重要,可眼下登州告急,应当如何。”

这几句话猛地给皇帝浇了一盆冷水,确实,官博识此番有些过于演绎了,不像是出谋划策,倒像是催促着自己把大吕后裔赶尽杀绝。他此番兵变不像是没有筹谋,究竟是什么能让他突然反水,仅凭着司刑寺的一些文书,就算自己有怀疑,但是没有实证,也拿他没有办法,更何况尹氏还有几百口人留在东都,难道他一点都不在乎自己族人的死活吗?

“大吕遗民,不是关键,要紧的是,上庸究竟参与了多少,他二人是被迫与之勾结,还是存心合谋,需要一个定论,更何况,如若真有此事,咱们东都城内也干净不到哪儿去,必须借机彻查。”皇帝不是昏君,心里什么都明白。

官博识冷汗涔了一背。

正这时候,内监通传急报,大责太监连忙取来呈上,将乌素桐签递交皇帝。拔去签筒帽儿,徐徐展开绢帛,寥寥几行字,却令皇帝心中忿忿难平。沈可人见上颜骤变,心知不好,于是问道:“陛下,是何急报?”

皇帝微微抬头,扫视了众人,方道:“西山要塞告急,牧国和上庸的联军已经到了曲霞关。”

“这是趁人之危!”高爵登时火上眉头。

罗保朝也道:“联军太蹊跷,怎么咱们这儿刚刚登州兵变,他们就联合起来了,看来上庸的细作的确就在东都内。”

皇帝面色沉静下来,像是铺了一层茶色,乍如憎煞,光影里纷扬的埃尘一时间清楚可见,他从小所受最好的帝王教养,喜怒不形于色,悲欢不留于心,天地间只有一杆秤来衡量成败,唯权而已。

“传令,缉拿明阁馆所有牧国、上庸使臣,东都城内,凡牧国、上庸之人一律扣押,有通商之人,也要审问,高爵,一日之内,明政殿回事,若走逃一人,拿你是问。”皇帝神色淡淡,语气已经觉察不出愤怒了。

他冷静。臣子们也冷静。

“臣领旨。”

“官博识,四门只许进不许出,东都内外,驰道、河道、树林、村庄、山坳、渡口,均需搜查,若有嫌疑,能捕则捕,如有违抗,先斩后奏,宫廷内院,也要搜查清楚,审山瀚,去传令请皇后入殿,且即刻押解尹氏到观象场,官博识,你再派人速将尹氏族人围拢宫门外,无论男女老幼,凡所牵连,一概不许放过。”他口吻冷冰冰的,不失条理。

众臣都郑重领事,内心无不惶恐,躯体一应战栗。他们知道,一场屠杀,即将到来。

最新网址:m.irrxs.com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